9日,記者在我市一家社區瞭解到,這裡的自備燃氣鍋爐已經檢修完畢,只待供暖期一到,立即開火供暖記者 李安定 攝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訊(記者宋潔 實習生程萱)進入11月後,老百姓掛在嘴邊最多的就是“取暖”話題。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針對全市城鄉居民家庭近5年來取暖設施、取暖方式、選擇傾向開展調查。昨日公佈的結果顯示,西安冬季78.3%城鎮居民家能供暖,但市民希望取暖成本降低質量提高。
  西安市民取暖條件改善多
  城鄉居民居住面積越來越大。2012年,西安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居住建築面積達到27.2平方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擁有建築面積達到67平方米,分別比5年前提高了7.3%和21%。
  房子住得越來越寬敞後,冬季改善取暖設施就成為首要問題。從5年來城鎮居民家庭居住條件變化統計,在熱力管網敷設覆蓋面不斷加大的前提下,城鎮居民家庭的取暖條件大大改善。2012年,有供暖設施的城鎮居民家庭達到78.3%,比2008年提高了10.9個百分點;沒有取暖設施的家庭也由2008年的13.3%下降到2012年的5.1%,下降了6.2個百分點。此外,在沒有公共取暖設施的情況下,有3.1%的家庭採取空調取暖,13.6%的家庭採取壁掛天然氣鍋爐取暖。這兩種取暖方式為沒有集中供暖家庭提升居住條件提供了一種方便實用、溫度可控、採暖時間自由掌握的替代選擇。
  但與此同時,農村居民家庭取暖設施不足。農村居民家庭的取暖配套設施相對城鎮比較落後,目前,農村沒有任何取暖設施的家庭達到18.8%,要高於城鎮13.7個百分點。這是由於農村居民包括城鄉接合部,村民家庭居住較分散,熱力管網難以覆蓋,因此,沒有集中供暖的外部條件。約有81.2%的農村居民家庭採取一些簡單的供暖方式,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利用電暖氣、電暖風、簡單的土暖氣、火爐、火炕等方式解決取暖問題。
  城鄉取暖方式有三大差異
  調查顯示,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取暖方式有三大差異。
  一是居住差異影響。農村居民居住分散,以筒子樓、單棟樓房和平房為主,此類型房屋分別占到總體的56.3%、15.2%和28.5%。而隨著近年來城改力度的加大,目前的城鎮中,城中村和老的家屬院逐步都在拆遷,新建小區不斷落成,單元房成套率已經達到92%,而新建的商品房熱力管網基本能夠覆蓋,取暖的公共資源豐富,促進了城鎮居民家庭取暖配套設施的提高。
  二是生活方式影響。很多農村居民習慣了房間內外溫差不大的生活,對取暖的要求不高,導致在蓋新房時不太考慮取暖的配套設施。
  三是取暖成本影響。按照居民家庭戶均80平方米的面積,按一個採暖期的成本計算,用土暖氣、天然氣、空調、集中供熱四種方式分別約需要1500元、2000元、1200元、1900元左右。據調查,2012年,城鎮居民家庭用於取暖費的支出人均達到341元,占到家庭居住支出的21%,這筆錢對於農村居民和低收入城鎮居民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取暖家庭提高“溫度”要求
  每年對於“取暖”,大家都有很多話要說。調查顯示,市民共有四大取暖訴求。
  一是希望取暖成本降低。今年冬天,很多小區執行每月5.8元/平方米的價格,而其他方式取暖,燃料價格也十分不菲。優質煤(例如鋼炭)價格約1500元/噸,蜂窩煤價格也達到約850元/噸,天然氣價格1.98元/立方米,很多小區,尤其是城中村內的生活電力價格往往超出供電局的0.498元/度的官價。中低收入的城鄉居民很關註取暖成本高低,即使沒有集中供暖設施的人,自己取暖時也是“看價格調溫度”。很多農村居民就地取材,利用現成的農作物等作為取暖材料。
  二是市民希望取暖質量提高,擁有乾凈安全的能源。取暖能源要比炊用能源使用量大,安全的能源和設施是基礎,充足的能源供給是穩定能源市場價格、確保老百姓冬季取暖放心的保障。
  三是調整管理方式。隨著居民家庭擁有二套房比率的不斷提高,空置率較高小區供暖的成本核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採用建築面積計算收費不合理,改變為流量計算方式又需要改變供熱原有管網設計結構。在新建小區和新敷設區域應該以先進科學的方式強制建立以流量計算為主的配套設施。
  四是溫度達標的界定。不同區域和不同樓層,不同質量配套設施會有流量大小差異,有溫度高低不同,在取暖時間來臨前和結束後,仍然會存在著氣候驟冷需要供暖的情況,同樣在取暖期也會因為氣溫升高,需要降低供熱流量,不同家庭對合適的“熱量”和適宜的“溫度”提高了需求。
  編輯:譚紅霞  (原標題:去年城鎮家庭取暖費人均341元 占家庭居住支出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h42lhdwp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